我的差會 ◎ 鹿溪
(張素椿老師繪)
服事之初,我自織帳篷(在中學教書),不認為需要教會支持,也不需要有差會。何況一向「帶職事奉」,還以為無差會一身輕啊!
為什麼讀華神
一開始做學生工作的時候,由於當年擔任老師的權威性,不覺得需要進修神學。直到華神成立,家又搬到學校附近,理所當然地去考了個「基督教研究證書科」,可以不必住校選修。
其實我也沒那麼上進,只是聽說當年心儀的女作家張曉風老師,要在華神開一門「文學創作」的課。喜愛文學的我就因此去考華神了,並不是為了什麼偉大的屬靈呼召啊!
早年1972來讀華神的學生,多半牧會或工作經驗豐富,甚至赫赫有名,我穿梭在其間選課,好像覺得自己也有點了不起了。
在華神「基督教研究證書科」畢業之後,本來可以續讀聖經碩士科;但因家庭因素失去了機會,一直引以為憾!後來教會愈來愈傾向接受碩博士級的傳道人,而我又為生兒育女辭去教職,看來不找個差會支持是不行了。
多元化的服事
我所找到的差會,起先也不那麼信任我,意見很多。例如:離開學生工作後,我在教會的服事內容,忽而青年事工、忽而婦女關懷、忽而財務管理、忽而佈道規劃、忽而兒童聖樂團、忽而任教慕道班及成人主日學.......
為什麼不專心做一項呢?
差會的聲音
這時差會開始發聲了:
「妳以為妳是萬能的嗎?」
「教會沒有專任傳道人嗎?」
「沒有專任傳道人時,宣教士就要兼任傳道人啊!」(我抗議)(居然自認為是宣教士)
「趕快推動聘牧啊!」
教會聘牧終於成功。我總算可以放心退場,自由宣教了。
更換工場
此時由於家庭遷居,我換到另一家教會服事。
因自認才疏學淺,所以每學期都回華神選一門課,認真進修。但只要興起專心修學位、在學識上更上一層樓的念頭,差會都會問:
「家庭重要?服事重要?學位重要?」
只好順服,繼續我的自由宣教。因為這個差會讓我不愁吃穿,還是得聽話。
陪伴病人
有很長一段時間,因為親人癌末,我積極投入陪伴,直到她去世。差會倒很仁慈,不認為我在浪費時間,而且十分支持。
這一段日子長達三年八個月。有時我也分不清楚,是自己在照顧病人,還是病人在鼓勵我?因為這位病人的靈命比我深刻太多了;一來她天賦異稟,二來苦難造就了她。
那段期間,我這個整天想傳福音的「宣教士」,雖然有點脫離在教會的固定角色,但也讓本來思想有點僵化、服事態度一板一眼、有時又熱心過度的我,結出「寬宏大量」的果子。
福音廣播
親人去世之後,我投入台語福音廣播的媒體事工。在那三年之中,親自製作主持節目,訪談了150位以上各行各業的基督徒。其中大約有半數本來就是經驗豐富的講員,而殊堪稱慰的是,另外半數受訪來賓,是被我「訓練」出來的–––從不會公開傳福音,到學習成為在話語上樂意做見證的基督徒。
差會十分以我為榮,覺得成果斐然。
臨終關懷
福音廣播節目暫停之後,由於外子和我陸續罹癌(分別於2003年與2010年),便治療休息了好一陣子。此時有如退到曠野中靈修,等待重新得力!遇到一些親朋罹癌,我就搖身一變為專門探訪癌症病人的「宣教士」了!未料我也成了病人的楷模,帶給他們痊癒的希望;大家都以為有朝一日會像我一樣逐漸康復。
然而,我知道事實並非必然如此。
在我為癌症病人禱告及傳福音的過程中,有人受洗歸主、病得醫治。也有人受洗後盼望得醫治,最後還是離世;有人在臨終前渴慕要求受洗;有人在昏迷中被動受洗。
此時,受洗的神學意涵,已經無庸爭論了。在昏迷中受洗,即使安慰到的只是家屬,有效沒效,不是上帝才知道嗎?
差會也沒有反對我專做「臨終關懷」。只是由於家搬離華神稍遠之後,近年進修場所改到台神了。
文字事奉
記得我本來就是因為想要修習「文學創作」而報考華神的嗎?雖然這門課沒有開成,改為「聖經與修辭學」,卻成就了我在華神綿延不間斷的聖經、神學、事奉和應用學科進修(1972-2009年間)。
但我的內心深處,最喜愛的還是文字與音樂。音樂事奉與學習暫且不贅述,唯記得1990-2007在台灣基督教婦女會的服事也包括了帶領敬拜讚美,。
1988年我為校園出版社翻譯了John White所寫的 《Eros Defiled》。這是一本精神科醫師分析各種性犯罪的書籍,中文譯名是《禁果––– 基督徒與性陷阱》;在三十多年前,這已是台灣教會先進的話題了。數年之後,另外一本他的著作《Eros Redeemed》「還我本性––衝破性罪的綑索」(羅燕明譯)也出版了。John White的這兩本書,在目前性平教育觀念不一的台灣,更值得基督徒細心研讀。
2000年,我應邀翻譯了Mrs. Lucille Noordhoff 所寫的《With a Merry Heart》「戀戀福爾摩沙–––羅慧夫醫師夫人在台灣四十年的回憶故事集」。「 禁果......」和「戀戀.......]的翻譯,滿足了我對「信、達、雅」譯筆的展現,感覺是一種美好的創作經驗。
積極治療癌症告一段落之後,終於有時間為外子和我自己編寫了兩本書。第一本是《悠悠醫者心–––黃富源醫師半世紀獻身台灣兒童醫療的故事》(2015年),以及《幸福到老》(2016年)這本我個人從五歲到七十歲的感恩見證集。
聽聞因讀這兩本書受到影響而接受主的雲彩見證,更讓進入晚年的我歡喜雀躍。
我的差會終於愈來愈認同讚許我了。
到底我的差會是哪一家呢?答案就是外子──黃富源醫師。
(2020年2月22日)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