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攝影達人ctg作品)
可怕的史蒂文生症候群 黃富源醫師
待嫁新娘的哭訴
前些日子,有位待嫁新娘對著媒體哭訴,說她因有高尿酸血症(hyperuricemia),醫生開了降尿酸的藥──「阿諾匹林諾」(allopurinol)讓她服用。未料兩週後,由於體質問題,居然發生眼角膜潰瘍、嘴唇破裂、全身引發水泡的副作用,而住進加護病房。
出院時,其它問題都已解決,而眼角膜潰瘍雖已結疤,卻非接受移植不可了。
這位小姐服藥引起的嚴重副作用,便是「史蒂文生症候群」(Stevens-Johnson Syndrome)。
~。~。~。~。~。~。~
可憐的陳小弟
我想起四年前遇到的兩歲男孩陳小弟。他由於發燒咳嗽曾到診所就診,醫生給服退燒藥NSAID(nonsteroid anti-inflammatory drug),但兩天後依然高燒不退。於是家長自作主張到藥房買了退燒用的NSAID肛門塞劑(Voren supp),果然一塞燒就退了。沒想到十天後,由於陳小弟的特殊體質,也得到史蒂文生症候群,住進了加護病房!
好不容易治好出院,但陳小弟的角膜也需要等待移植了。
等待期間,他曾因氣管炎來我這裡就診。我看他那麼可憐,就告訴家長可以申請藥害救濟。但家長擔憂他自行購買藥物,是否符合救濟規定?我告知只要購買的是「指示用藥」即可。最後終於申請到一筆藥害救濟金。
~。~。~。~。~。~。~
謹慎服藥與觀察
台灣TFDA(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)所公佈的藥害種類,以史蒂文生症候群居多。到底服用何種藥物,才會出現如此嚴重的副作用呢?
其中第一名就是「阿諾匹林諾」。第二名是用來消炎止痛退燒的NSAID,包括口服藥及肛門塞劑。第三名就是抗生素了。
這樣說來,上述三種藥物是否不能使用呢?非也。
因為這種可怕副作用的發生率,只介於百分之一至千分之一之間,又有個人體質因素,算是少見。若因治病必須使用上述三種藥物時,只好承擔此風險了。
通常醫院的藥袋上,都會標明可能的副作用,以提醒病人一有副作用發生時立刻就醫,如此便不至於演變為嚴重難以收拾的局面了。但許多病人看到藥袋上所寫的副作用,連藥都不敢吃。如此因噎廢食的結果,反而使原來的病情更加惡化!
謹慎服藥與細心觀察,才會藥到病除。
~。~。~。~。~。~。~
不要急著馬上退燒
藥物的副作用問題,到底是醫生或病人的責任呢?
我是兒科醫生,常有小朋友因發燒來就診。通常我不會開立抗生素及消炎藥來退燒,除非確定或懷疑病人有細菌感染,方使用抗生素;如果有關節炎及肌肉疼痛,才使用消炎藥。
但是在目前醫病雙方尋求速效的醫療風氣下,醫生有可能為退燒而採用抗生素及消炎藥。而病人看發燒不退,也會要求醫生趕快為他退燒。其實發燒只是生病的症狀之一;如果病好了,燒自然會退,不用一開始就強加退燒。
一般病毒感染的疾病(如感冒、流感、腸病毒、腺病毒……)都不需要抗生素或消炎止痛退燒藥。如果小朋友發燒時不舒服,醫生可給予溫和的退燒藥,如ACT(acetaminophen)。多喝開水、多休息,等病程過去燒就退了。其實最重要的,是需要醫生判斷到底是細菌或病毒感染。
目前大部份的病童家長,卻不分青紅皂白,急於要醫生幫小朋友退燒。如此一來,可能就必須冒「史蒂文生症候群」的風險了,焉能不慎?
(2014.4.26完稿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