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(竹南日落火燒雲林東生攝影作品)

            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培鷹的天使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鹿溪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       美慧是一位資深社工,從大學社會系畢業起,就在社服機構服務了二十年。她的經驗豐富,近年輔導對象也逐漸凝聚為「法院觀護少年」和「學校瀕臨中輟生」。如此高難度的諮商工作,會不會因她今年三月離職而中斷呢?


離職之後


        美慧陪伴吸毒、販毒、打架滋事而由法院觀護的青少年和中輟生,已有相當時日。過去帶領的「學生」,無論是否已步入正途或鋃鐺入獄,對她而言都不一定「結案」,這是她和一般諮商師不同的地方。到底原因何在?


        美慧將自己的輔導角色定位為「好牧人」。她的丈夫是牧師,不僅支持她,也是她的屬靈督導﹝Mentor﹞。因此在她離開機構之後,不僅沒有和原來的個案切斷關係,法院更請求她組織一個「戒毒團體」,希望她用基督教的方式感化這些因犯案而被觀護的青少年。


        她之前在某國中輔導瀕臨中輟生的「高關懷團體」,校方也請她務必留下來繼續帶領。加上還要關心教會某些青少年的情緒和家庭問題,因此目前美慧除了少一份薪水之外,還是忙碌著。


        未料,今年夏天又接了一個高難度的工作……


全新的挑戰


        有一位女法官撥了十萬元民間的捐助款項給美慧,要她自由使用於幫助青少年回頭的事工上。美慧決定把這筆錢轉到教會,專款專用,且命名為「培鷹事工」,意思是培植這些社會邊緣青少年,有朝一日能成為翱翔天際的飛鷹!


        美慧本來想用這筆款項帶一些「學生」到台東的山區舉辦營會,給予他們密集諮商輔導以及信仰造就。按她過去的經驗,如此不僅經費足夠,而且可以預期美好的果效。


        可是美慧的牧師先生告訴她,日本自從去年(2011)三一一震災之後,許多地方仍舊等待從廢墟中重建。有一位他間接認識的日本牧師,正在招募志工,擬將一個廢棄的學校改成安養中心。


        「妳可以帶一些『學生』去當志工嗎?」   


        於是美慧找了教會另一位男性社工建中弟兄,和一位熱心而有助人恩賜的曉菁姐妹商量。大家一致認為帶著這些孩子離開他們原來的「罪窩」到異國去,用勞力與木工水泥工等基本技術去幫助重建工作,一定可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。


        可是只有十萬元,卻有十個青少年想報名參加!怎麼辦?曉菁發言了:


        「電影『辛德勒的名單』情節中,主角曾經慨嘆當初沒有多救一些人。我們也不應該設限


        這三位輔導就此憑著信心,帶著十個曾經吸毒打架的青少年上路了。(後來居然總共收到一百萬捐款,正好足夠!)


在日本的十天


        出國之前,美慧等三位輔導,為這十位1720歲的「志工」,舉辦了六次「行前說明會」。六次說明會中,一定包含帶他們唱詩歌、禱告、讀聖經,等於先替這些孩子們打了強心針以及預防針。(難保他們不會毒癮發作或者吵架打架!)沒想到尚未出國,就有兩位同學在行前說明會中決志信主了,對輔導們的鼓勵相當大。


停留日本的十天(7/26-8/5),十位青少年表現得出奇良好。只有一位因在出發前吸了毒,有點昏昏沉沉身體虛弱,但其他同學不僅沒有批評他,甚至都能體諒他、陪伴他、安慰他,直到他完全清醒。


這些原來被視為「沒有什麼用處」「沒有什麼前途」的青少年,在那裡天天揮汗做木工、水泥工、搬運工,其能力居然超過美國來的志工。他們可以在半天之內完成別人一天才做得完的事,非常有成就感。原來自己不但不是社會的人渣,還能幫助外國災區的重建工作!自暴自棄的心理漸漸消失,自重自愛的種子也逐步萌芽了。


其實最為費心費力的是美慧和另兩位輔導。美慧每天早晨要帶領他們上工前的「晨更」,用上帝賜給她的愛與禱告以及聖經的話語澆灌他們,使他們天天工作有力,相處和諧。男輔導建中則整天與他們生活在一起,工作在一起,晚上住一起,做他們的大哥哥。曉菁負責全團十三人的伙食採買和烹煮,她的「阿沙力」個性,也讓學生們心服。而美慧,這位資深社工,又是輔導又是老師,帶著甜蜜的笑容和體貼的心腸,鼓勵著這些大孩子們。


從日本回來之後


        孩子們十天難忘的志工新體驗結束了。回來之後,他們常常主動或被動到教會找三位輔導,或個別諮商或團體聚會。有兩位學生在八月教會網路同步播放的「林書豪佈道會」中決志信主了。另有一位二十歲在幫派中混最久的年輕人,開始帶著他的非婚生女兒固定到教會做禮拜,直到去服兵役。


 有個少年買了五千多元的毒品,在尚未吸食之前,不知何故一面抽煙一面掉淚,於是向耶穌禱告之後,把毒品丟進馬桶沖掉了。之後他再度吸過一次毒,但心裡卻覺得怪怪的,不想再吸了;遇到打架的場合,心頭就會浮起法院和教會,也不想打了;朋友邀去「搖頭」,他也覺得怪怪的,半途開溜回家。這以後朋友們不再邀他吸毒打架了。如今每天到教會由美慧帶領他讀十章聖經。


 至於另外一位戒毒已半年、「林書豪佈道會」信主的小林,在清理房間時找到之前吸食安非他命的器皿。於是立刻把它丟入垃圾桶,但看見器皿中還餘有少許粉末,又想撿起來嚐一嚐,如此天人交戰了三次,終於將器皿丟出窗外,決定不讓安非他命再度控制他了。


 小林讀夜間部高職,由於過去的劣績,老師輕視他,知道他現在「信教」了,也常用言語諷刺他,但他忍耐著,老師居然向他道歉。如今小林天天自動讀聖經,也要求到教會受洗。但有時學校老師又恢復刁難,取笑他的信仰。他仍舊是忍耐,認為要不要信耶穌,並非取決於老師對他好不好。


媒體報導


        九月的時候,有一位年輕資淺的聯合報記者到法院找新聞,發現了這十位觀護青少年到日本擔任志工的特殊經歷。於是採訪了美慧,寫成一篇報導。寫完之後並沒有把握報社採用與否。到了九月三十日,這篇報導居然刊登在頭版,而且幾乎佔了半版的醒目空間!內容也未經過什麼修改,真是神奇啊!


        也因此,有廣播電台訪問美慧,讓她有機會敘述輔導的果效和上帝的作為。


        其實美慧從日本回來後,想過是否還要回去找工作。可是如此則工作對象、時間、內容都會受較多限制。所以她還是天天到教會去陪伴這些孩子,個別或小組輔導他們。


        她雖然「離職了」,但還是忙於工作。除了固定領導法院觀護青少年的「戒毒小組」、蘭雅國中的「高關懷團體」之外,仍然繼續關心過去輔導過的學生以及教會的青少年。看樣子,美慧的社工諮商角色,已經不同於別人了。


信仰與輔導的關係


        美慧覺得,她對基督的信仰是輔導技巧的助力,或者可以說,信仰是她樂意成為社工的主力。兩者相互為用,好像兩股編在一起的繩子,十分和諧。通常與聖經原則相符的技巧,她會採用;如果相抵觸,便不使用,所以要取得平衡,並不困難。唯一覺得相衝擊的地方,便是有時需要越過輔導的界限,結案之後仍和個案聯繫。


輔導工作甘苦談


        做為一個輔導者,美慧引以為自豪的是:由於自己的耐心,而有不少成功案例,讓案主行為改變,甚至受洗歸主。至於她覺得最困難的便是遇到受輔者再度回到舊行為。此時只能耐心等候陪伴,從上帝得到動力以度過自己的低潮。


        例如:  有一位她幾乎認為無藥可救的孩子,讓她十分挫折,此時在禱告中聖靈提醒她:「上帝更難過」,知道「上帝會掌權」。如此過了兩個多月,這個少年人改變了,「為罪、為義、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」,痛哭流涕地表示對不起上帝,也受洗歸主了。


        美慧認為輔導是陪伴的工作。這份工作讓她感受到牧人對羊群的照顧胸懷,以及與迷失的羊同受苦難的情境。輔導者除了具備基本輔導知能之外,如能信靠上帝,愛心才不會枯竭,也方能學習將案主的困難交託,讓上帝幫得上忙。因此「無條件的愛」可以說是最理想的條件。


        對於學習輔導的人而言,美慧建議一定需要有適當的休息、以便恢復心力與情緒的切換能力,在遇到挫折時能夠安靜等候。基督徒輔導者尤其要體貼上帝的心意,如此則比較能有同理心。


培鷹的天使


        美慧接受我訪問時,坐在眼前的是長髮披肩、秀美無比的她。假若她就像電視影集「與天使有約」(Touched by an Angel) 的天使,突然頭髮放光,對我說:


    I am an angel…


        我也會相信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(2012123日完稿)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          (2012年12月19日刊登於基督教論壇報見證版)


 


 


 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鹿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3) 人氣()